壹、研究目的
審視國際關係,因應國内狀況,尋求在當前情勢下,兩岸關係處理的最佳方案。
貳、與問題相關情況
一、台灣的戰略地位
(一)位居大陸西海岸中央位置(註),是中國大陸出海或被封鎖(圍堵)的戰略要域。
(二)位居美國西太平洋第一島鏈(韓、日、台、菲)防線的中心環節,美國視為西太平洋永不沉沒的航母,為圍堵中國大陸成敗的關鍵性戰略要域。
(三)位居日本戰略物資、民生物資航線之要津,扼控台灣海峽、巴士海峽之戰略要域。
二、台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一)過去:
1.曾受中國大陸軍事威脅,仇恨心理,未曾消減。
2.曾受美軍協防(第七艦隊),也受美國兩度拋棄(1950年的中國政策白皮書、1978年的斷交、廢約、撤軍),多年美國視為附庸國家作風,頤指氣使,對美國之心情極為複雜難耐。
3.曾為亞洲經濟四小龍之首,後經李、陳兩位總統,鎖國盲動政策之害,經濟衰落,外交被視為國際孤兒。
(二)現在:
1.國民黨重新執政,對兩岸及國際關係,顯著改善。
2.經濟受中國大陸「有意」、「無意」的支持,快速復甦,大幅成長。
3.兩岸關係不再箭跋弩張,無立即安全顧慮。
(三)未來:
多年為「籌碼」、「棋子」角色,生存在夾縫之中,亟需未雨籌
繆,謀求突破之計。
三、中國大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一)過去:
1.對內以「三反、五反」、「清算鬥爭」、「文化大革命」迫害人
民。
2.對我則以「血洗台灣」、「武裝解放台灣」相威脅。
3.在經濟方面,則是故步自封,鎖國自大,致民生凋敝,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二)現在:
1.1978年鄧小平「改革開放」之後,經過三十年,政府正確領導人民共同努力,致國家建設、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目前已超越日本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在國際上歷經1990年代「中國崩潰論」,至21世紀初「中國威脅論」,到世界金融風暴之後,「中國模式如何領導21世紀」,顯然已被列入世界強國之一。
3.對兩岸則極盡「示好」之能事,企圖消除隔閡,化解仇恨。
(三)未來:
將推動「政治改革」(未必是西方模式),追求內部安定,國家
統一,謀國際和平穩定之國際環境,繼續追求國家發展。
四、兩岸關係之互動
(一)李登輝、陳水扁時代,兩岸雖有互動,然多為「謀略性」,但
求一時茍安,徐圖向「台獨」發展,致兩岸關係撲朔迷離,日
陷泥淖。
(二)直到連
戰先生繼李登輝先生接掌國民黨主席之後,以「和平之旅」 訪問大陸,與胡錦濤先生以「正視現實,開創未來」的基本精神,發表新聞公報提出五大願景:1.促進儘速恢復兩岸談判,共謀兩岸人民福祉;2.促進終止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3.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4.促進協商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5.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的平台;從此奠定了兩岸互動的基礎,誠如連先生在北大演說時,提到邱吉爾的話說:「如果永遠讓過去和現在糾纏不清的話,你很可能就失去未來」。連先生突破了兩岸的困境,正確的走向未來。
(三)馬英九 先生高票當選總統就職,特別在兼任國民黨主席後,在
連 戰先生建立的良好基礎上,積極推展,實現了正常的直航,
促進擴大了兩岸的交流和貿易,簽訂了諸多經貿協定,特別
是「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使台灣經濟逐漸活絡,社會
益趨安定,兩岸交流已趨正常穩定。
(四)目前民意調查多數主張維持現狀,惟現狀並非靜態的,而是動態的,十年乃至二十年前,台灣民意就以維持現狀為多數,但當時的現狀,絕非今日的現狀,政府乃至領導人有責任主導現狀的發展,主導民意的趨勢。
五、美國與台灣的關係及其戰略思維
(一)韓戰爆發後,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協防台灣,台灣在中國大陸的軍事威脅下得以轉危為安,從此美國視台灣為其附庸,頤指氣使,為所欲為,諸如:1978年,不顧國際禮儀,半夜喊醒 蔣故總統經國 先生,宣佈斷交、廢約、撤軍,類似事件,不勝枚舉。
(二)現階段美國對台灣的企望,只是希望台灣與中國大陸「敵意」的維持現狀,續為美國西太平洋鏈島防線之一環,竭盡圍堵、牽制之責任,並在美國軍火商利益團體操弄下,購買其廢棄之武器,賺取台灣外匯。
(三)今後,美國必將運用所有力量(略),以達成其願望。
六、日本與台灣的關係及其戰略思維
(一)1895年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直到二戰結束,日本戰敗,台灣被迫歸還,日本始終心有不甘。
(二)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若干「皇民家庭」、「皇民人士」,始終對日本抱持某種期待,「陳倉暗渡」,藕斷絲連。
(三)目前日本對台灣的企望,只是希望運用美國勢力,把台灣納入在美日安保條約「周邊有事」的範圍,維持台日友好關係,使其戰略、民生物資之運補航線不致遭受威脅。
參、可能處理的方案
一、着重保持與美國友好關係結為戰略夥伴
台灣自冷戰時期,即是美國對共產主義國家圍堵的一環,在美國戰
略思維與運用下,重大政策多聽命於美國,以美國戰略目標是務,為美「圍堵」、「牽制」盡力,延續數十年,驟然改變,殊為不易,唯有墨守成規,徐圖發展;而對中國大陸則以不挑起戰端,並獲取某些經濟利益為原則,虛與委蛇。
二、維持現狀(不統、不獨)
在中國大陸與美國對抗的過程中,我常成為中國大陸對美國談判
的籌碼,或施壓的工具。而美國以其圍堵戰略之思維,依據「台灣關係法」,提供我足夠的防衛性武器,增加對中國大陸心理威脅。在中(大陸)美雙方,相互爭取台灣為其運用之籌碼時,我可利用其矛盾心理,策劃「兩面討好」政策(謀略),獲取政、經、軍實質利益,茍安一時,徐圖爾後之發展。
三、發展兩岸關係
低調展開政治接觸,為達成「終極統一」目標奠定基礎;以「維
持現狀」作掩護,秘密推展兩岸關係,簽訂各項有利於我之長期政、
經、軍協定,為爾後「終極統一」之有力基礎。重大國際問題(如:
釣魚台、南海問題),低調站在中國大陸立場;揚棄以武力保衛台灣
之陳舊思維。
肆、各種方案的比較(利弊分析)
一、第一案
利:在美國軍事實力庇蔭下,不致立即遭受中國大陸軍事威脅。
弊:1.美國以自己利益為前提,在中國大陸國力日益崛起之際,我隨時有被拋棄的顧慮,屆時籌碼盡失,將何去何從?
2.時間拖延,中國大陸會失去耐性,或將驟然失去大陸方面之經濟利益,甚至遭受經濟壓力。
3.中國大陸軍事實力繼續增長,在某種程度或將對台動武,即使美軍增援,無論成敗,台灣必成殺戮戰場,遭受災難。
4.有違民族大義,甘為附庸,受頤指氣使。
5.台灣的生存發展必須揚棄「武力保衛台灣」的思維,今後我有求於美國的不多,
故不宜沉浸於「武力保衛台灣」的危險思想之中。
二、第二案
利:1.可利用兩邊爭取的情勢,獲取中、美雙方某種政治、經濟、軍事利益。
2.若政府能主導現狀的發展、民意的趨勢,朝着「終極統一」之方向,則與第三案有異曲同工之利。
3.可獲民意認可,爭取信心與支持。
弊:難為持久之計,時間過久,中國大陸難免失去耐心,遭受與第一
案相同之危害。
三、第三案
利:1.符合民族大義、歷史傳承、正統之維護,及中華民國憲法,與本黨執政時期依法制定之「國家統一綱領」之實踐。
2.與中國大陸共同維護、發揚中華文化,主導世界人類邁向和平。
3.美國雖失去重大戰略利益,惟「師出無名」,無法對台動武。
4.低調接觸,徐圖發展,達到「終極統一」目標。
弊:我與美國關係將逐漸疏遠,不易獲得美國軍購。
綜合比較上述三案,以第三案為最佳,第二案次之,第一案再次
之。蓋第三案以「終極統一」為目標,為長遠之計,最安全妥善,最符合國家利益之方案,可利用當前有利情勢,周詳策劃,秘密簽訂重大政、經、軍協定,爭取為「終極統一」時,獲取最大之尊嚴與實質利益。
伍、結論與建議
我們深切瞭解:美國人的政策言行,多以美國國家利益為前提、為基礎;台海兩岸「敵對」的維持現狀,最符合美國國家利益,既不會挑起兩岸戰火,讓美國左右為難,甚至掉落火坑,無法自拔;又可以替美國牽制大陸、守住前哨;同時還可以出售大量退役廢棄之軍火,賺取台灣外匯,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面臨中、美、日三方,爭相以我為其籌碼之有利時機,建議政府
考慮改變對美國的依賴心態,妥善掌握此一時機、運用此種變數,以
獲取台灣最大利益;否則,日久生變,一旦美國為求更大、更高利益,
棄我而去,屆時我們可以運用的籌碼盡失,我們將何去何從?
總而言之,有關兩岸關係,我們非常認同、支持今年1月30日聯合報社論所提出的:「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領土主權不容分割。」的立論;在此前提下,兩岸經濟、軍事相互支援,政治、外交共通參與。
基於此,謹提供建議如下:
第一、謹慎觀察、分析、研判美國政府的政策言行,妥善規劃、
處理台美關係。
第二、協商簽訂「兩岸軍事互信機制」,預防不意戰端發生,保障百姓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安定、穩定狀態,以期國家長治久安。
第三、低調開始政治接觸,協商簽訂以「終極統一」為目標,對我有利之政、經、軍相關協定,俾在未來「統一談判」時,獲取相對尊嚴與實質利益。
第四、正視中國大陸「和平崛起」的現實,運用當前有利情勢,遵循「國家統一綱領」進程,積極發展兩岸關係,追求「終極統一」目標。
(註)參閱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著,1991年出版《海軍戰畧論》(Nanal Strategy,Compared and Contrasted with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ilitary Operation on Land)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月十八日撰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