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黃埔建校在建軍發展史上的重要性:
(一)國民革命軍建軍的基礎:民國十三年六月,國父孫中山先生鑒於革命事業屢起屢仆的原因是「只有革命黨的奮鬥,而無革命軍的奮鬥」,乃於廣東黃埔創立了「陸軍軍官學校」,也就是以後舉世聞名的「黃埔軍校」,特任蔣中正先生為首任校長,蔣先生體認使命之重大,在極度艱苦的狀況下,精心培育出一批優秀軍事幹部,奠定了國民革命事業建軍的基礎。
(二)國民革命軍發展的源泉:黃埔畢業新秀,不斷注入國民革命軍新血,使永續傳承,不斷更新,確保青春活力。
(三)國民革命軍勝利的保證:建軍與作戰是相輔相成的,建軍是體,作戰是用,由於黃埔精神貫注,國民革命軍建軍未久,即迅速完成北伐,掃除軍閥,統一全國。民國二十六年七月,日軍在蘆溝橋向我挑釁,爆發抗日戰爭,國民革命軍在蔣委員長英明領導下,以劣勢裝備奮戰八年,終於贏得最後勝利,廢除所有不平等條約,並進列國際五強之一,抗戰勝利之後,國共內戰,黃埔精神一度渙散,乃至政府遷臺後蔣總統在台複職,重整黃埔精神,士氣大振,鞏固了復興基地,使臺灣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祥和,對中國大陸發生重大影響。
二、官兵應如何延續黃埔精神,涵養忠貞氣節?
所謂黃埔精神就是以三民主義為中心的犧牲精神,團結精神,負責精神,為信仰三民主義而犧牲奉獻,為捍衛三民主義,而團結奮發,為實踐三民主義,而負責盡職。
在兩位蔣總統先後去世以後,繼任人選思想、理念偏離正統,蓄意廢除三民主義,破壞黃埔精神,先後二十年,對黃埔精神傷害至鉅。
今後要延續黃埔精神,黃埔子弟,應率先信仰三民主義,實行三民主義,並建議政府恢復三民主義的教學、考試,重建黃埔精神的三民主義中心思想,進而堅守「主義(註一)、領袖(註二) 、國家、 責任、榮譽」五大信念,服膺「智、信、仁、勇、嚴」軍人武德,粹勵成有主義、有思想、知廉恥、守紀律、重氣節的革命軍人,為國家盡大忠,為民族盡大孝,以延續黃埔精神,涵養忠貞氣節。
三、黃埔精神對國軍幹部的啟發:
以犧性、團結、負責所構成的黃埔精神,其對國軍幹部的啟發,應從「作戰、工作、生活」三方面表現:
(一)作戰方面:犧性精神,要從黃埔校門「貪生怕死勿進此門」的對聯,和畢業時候校長蔣中正致贈“成功成仁”的佩劍,體會出「為達成作戰任務不惜犧牲性命」的志節; 團結精神,要從親愛精誠出發,識大體、顧大局,局部配合整體,忍受局部痛苦,協力整體成功,相互支援,彼此合作;負責精神,就是不爭功、不諉過,誓死達成任務。
(二)工作方面:犧牲精神,要從「升官發財請走他路」的啟示,放棄升官發財的想法,自我利益的貪圖,完成整體工作目標;團結精神,在整體目標下分工合作,精心完成局部,以配合整體;負責精神,就是盡心盡力,竭盡所能如期完成工作目標。
(三)生活方面:犧牲精神,就是放棄自我生活享受,全心奉獻於作戰任務、工作目標之達成;團結精神,就是「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個人心態和作風;負責精神,就是要從「守法、守信、守時、守紀、守秘」的五守精神,表現出對自己負責,對組織負責,對國家負責。
四、黃埔精神之現代詮釋:
黃埔軍校創立於民國十三(1924)年,黃埔精神是在創校的同時就有了的,時隔八十多年,由於時代的不同,是否應該有新的詮釋?
其實,人世間萬事萬物,有些是「日新月異」,像科學發展;有些則「彌久常新」,像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所宣導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愛」精神,和「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諸人」的「恕道」精神,至今猶為世人信服遵行。「黃埔精神」屬於這類的精神範疇,與時俱進;黃埔子弟(女)乃至其後代子孫,都應該不疑不懼,拳拳服膺,信守不渝。
當然,由於科學發展,社會演變,政治革新所產生的諸多規範,黃埔子弟自應一併遵行,與黃埔精神並無扞格。
五、展望政府黃金十年規劃,國軍如何再創新猷?
馬英九總統在去年五月,就職兩周年中外記者會時,發表政府“黃金十年”規劃藍圖,提出了「創新強國、文化興國、環保救國、憲政固國、福利安國、和平護國」的「六國論」,作為國民一份子,理應對「黃金十年」規劃藍圖所提出的六個專案,配合各種不同的時空因素,貢獻出一己的力量,至於國軍如何再創新猷?願就「和平護國」方面提出幾點主張,簡要說明於下:
(一)建立「王道」的國防思想:臺灣的地理空間、經濟條件,都不適宜建立大型國防軍,為適應實際環境需要,應摒除「軍人事業在戰場」的荒謬思想,發揚「以德服人」的中華文化,建立「王道」的國防思想。
(二)建立以「政治作戰」為核心的建軍思想:重建「思想戰、組織戰、情報戰、心理戰、謀略戰、群眾戰」六大「政治作戰」的組織體系,擴大「政治作戰」訓練機構,培養「政治作戰」實務人才,配合原有三軍部隊,更新裝備,加強訓練,完成國防軍之建立。
(三)建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用兵思想:以政治作戰為核心,配合三軍作戰部隊,運用「軟實力」、「巧實力」,屈服敵人作戰意志,達成作戰目標。
註一:主義:國父孫中山先生說:「主義是一種思想,是一種信仰,是一種力量;思想產生信仰,信仰產生力量。」故軍人應堅信三民主義,以形成莫之能禦的力量。
註二:領袖:此處所謂的「領袖」,是泛指軍隊的各級主官,而不是僅指總統一人,故軍人對下至伍、班長,上至總統,均須服從命令,聽從指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