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二、退將大陸訪問行前的爭議
退將大陸訪問行前有某些社會人士質疑,說:軍人,尤其將領,一貫堅持反共,為什麼現在變成親共,要去訪問大陸?誠然,我們確實堅决反共,不過我們反對的是共產主義,共產制度以及共產制度下諸多不當措施。不反對大陸同胞,中華文化。正如我們反對台獨,是反對台獨主張,反對分裂意識,不是反對台灣同胞,本土文化一樣。
我們以前之所以反共,就是因為當時中國大陸實施的共產主義以及在共產制度下的一些不當的作為和措施。諸如:
——清算鬥爭(階級鬥爭):違背人性、理性,使人民生活在恐佈之中。
——限制個人(家庭)生產:主張「一窮二白」,認為越窮越革命,使人民生活在飢餓、死亡的邊緣。
——大躍進、土法鍊綱:違背科學,欺騙社會大眾,搜括民間工具、用具(鐵器),供其無知浪費,使人民陷入更深層苦難之中。
——實施人民公社:破壞倫理、拆散家庭,使人民失去精神寄託,生活秩序。
——批孔揚秦:破壞中華文化,歪曲歴史,使人民精神錯亂,社會日益沉淪。
——文化大革命:無法無天,肆意草菅人命,破壞社會秩序,歴史文物。政府不肯依法運作,人民無法正常生活,生產,教育形同停滯狀態。陷大陸同胞於「十年浩刼」!
很清楚,這就是當年我們反共的道理。
現在,為什麽不再反共了呢?因為中國大陸自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以來,巳完全放棄共產主義。他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尊重羣眾首創精神,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走自已的路,不以書本作教條,不照搬外國模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白貓黑貓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施政作為是非對錯的標準:要看是否有利於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這些話的意思,我們可以清楚看出,他是:不要再遵循任何主義(書本),不要再照抄外國模式,實事求是的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為標準,摸索、尋找出一條有效的治國方案——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中國大陸從 1978 年推動「改革開放」以來,已經 30 多年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究竟有些什麽作為和成就:
——澈底消除了共產主義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思想,循序改進了共產主義下的所有不良制度和作為。
——有效開放社會生產力,快速推動基礎建設,提升經濟成長。
——推行撫貧方案,大幅減少貧困人口。
——推動科學教育,迅速提升科技水平,目前已是國際太空競賽的三大之一。
——改善兩岸關係,強調「求同存異」、追求「互利雙驘」。
——發揚中華文化,除在學校、社會教育着力外,並在國際上建立百餘所孔子學院。
目前中國大陸已經不再是貧窮、落後的共產國家,而是世界經濟大國之一,一般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通常都包含國內生產總值,進出口貿易總值、外滙存底。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為8兆2271億餘美元 (改革開放前453億美元) 低於美國居全球第二之外,進出口貿易3兆8600餘億美元 (改革開放前祇206億美元)、國際媒體一度報導已超越美國居世界第一,後經中國大陸商務部證實,仍少美國一百餘億,外滙存底2012年12月底為3兆3115億8仟9百萬美元 (改革開放前只15億美元) 自2006年即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一,經濟建設方面:青藏高原鐵路、長江三峽大壩水利工程(以上兩項都是當年國父孫中山先生建國大綱實業計畫的規劃),高速鐵路工程、諸多跨海大橋工程均為創世界記錄,其他若干工業產品(包含電子產品、汽車等)生產量都是世界第一。冷靜思維,今天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思想、作為,完全符合正常國家發展的原則,對兩岸亦屬有利。當年反共的理由,早已不復存在,當然不能為反對而反對,這就是我們不再反共的理由。
三、退將大陸訪問當前的目的與最終願望
(一) 退將大陸訪問當前之目的,在透過兩岸退役高階將領座談、聯誼,研討推動軍事互信,建立安全機制之構想,期喚醒社會大眾對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之認知,俾供雙方決策階層參考,以促進兩岸和平發展,強化台灣同胞安全、安定之信心,進而確保經濟繁榮,增進人民福祉。終極願望則希望完成兩岸互利双贏的統一局面,我們認為:台灣出路的選擇,也許祇有以下三個選項;
1、台灣獨立:這個問題的斟酌,我想應該從「該不該」、「能不能」兩
方面思考,除了某些人基於個人利益、情緒,强詞奪理,誰也不可
能理性的說出「應該」、「可能」的理由,下面再作詳細說明!
2、維持現狀:什麼是現狀,如果指的是兩岸關係,那兩岸關係隨時都在變動,20年前,我們就一直說維持現狀,可是那時候的現狀與現在有天壤之別。如果指的是「中華民國就是台灣」(李登輝先生執政時就曾基於台獨的思維這樣說、這樣想過),那與台獨有什麼不同?那是沒有宣佈台灣獨立的台獨,是披着中華民國外衣的台獨。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可能苟安於一時,後果的確難以想像!
3、追求統一(兩岸和平統一) :和台灣獨立的想法一樣,也應該從「該
不該」、「能不能」兩方面去思考,該不該?就歴史、文化淵源想,兩岸同屬炎、黃子孫,具有相同的血緣、文化、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祇是因為強隣的侵略、歴史的戰亂而一時分裂,反目成仇。念及「本是同根生,相煎曷太亟」、「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的箴言、古訓,能不急起追求統一?另從地理關係分柝:兩岸近在咫尺,搬不開、移不動,大陸衰落時,我們也許可以苟且偷安;一旦興盛,「卧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時間長了,不想統一,怕亦沒有可能。不如趁我們還保有某些優勢的時候,先談出可行、有利的條件,簽定協議,以免節外生枝,而能一勞永逸!至於能不能?我相信應該思考的問題很多:諸如:中華民國還能保持嗎?台灣的領導人是總統,還是台灣特首?台灣現行的諸多政治制度、社會制度、生活方式會有改變嗎?為求得最符合台灣人民意願的統一,很多憂時愛國人士都曾週詳的考慮過,像聯合報就曾以社論建議「大屋頂中國」方式統一,並有專書發行,相信佷值得當局參考!我個人也曾多次向兩岸高層建議:以既有的兩岸共識「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求同存異」為基璴,效法當年鄧小平先生的創意與魄力,共同簽訂「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兩岸都是中國的一部分 (國號各自表述、對外共稱中國註),在一個中國的共識下,兩岸各自維持現狀,經濟、軍事相互支持,國際、外交共同參與」。實施細節,可由兩岸組成作業小組共同協商訂定。如此協定,兩岸實務變動甚少,且可在軍事、經濟相互支持的協議下,節省國防預算,台灣且可藉大陸市場與對外關係,進一步拓展經濟,改善就業機會。特別可杜絕列強,進一步挑撥、分化之陰謀。執政當局,如能即時向對岸試探,相信對方縱不能完全滿意,但在現實情况下,一定能接受作為協商之基礎。(註) :本黨(中國國民黨)一貫堅持中華民國代表中國正統,說大陸是中國,我們是台灣,是當時李登輝的台獨陰謀。馬總統曾明白表示:不能稱大陸為中國。應稱中國大陸或大陸。
四、退將在大陸訪問了那些單位談了些什麼問題?
(一) 國防大學座談
1、兩岸和平發展停滯不前的原因:兩岸倡言「和平發展」多年,可
是一直停滯在「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瓶頸,未見任何突破
的跡象,揆其原因,顯然是兩黨內戰多年,累積的仇恨心理,尤
以早年政策不當,雪上加霜,使兩岸完全喪失了互信的基礎。當
今突破之計,惟有從重建互信開始,尤須從建立兩岸軍事互信着
手,先消除兩岸敵對意識。
除內在因素之外,國際上美、日的牽制、作梗,亦為重大影响因素:美國一直寄望台灣與中國大陸敵對的維持現狀,作為他第一鏈島防線的中心環結,發揮對中國大陸圍堵、牽制的尖兵作用。日本為確保其戰畧物資、民生物資進出,必經之台灣海峽、巴士海峽航道安全,不惜串通美國將台灣納入美日安保條約「周邊有事」範圍,並運用當年統治台灣所建立之「皇民家庭」,影響政府政策,以維持友好關係。以上國際因素,必須循外交途徑先行清除,以利兩岸關係之開展,互信機制之建立。
2、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之商討:兩岸互信機制之商討,必須建立在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秦、漢以來,代代相傳的文化的、歴史的、傳統的,兩岸共有、全球華人同屬的「中國」的基礎上。記得1997年在上海第一次會見汪道涵 先生,他曾鄭重提出:一個中國不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代表中華民國,是兩岸同胞共同締造的一個統一的中國,必須以這樣的心態,敞開心胸,相互接納、彼此包容的冷靜協商。
習近平先生在博鰲論壇提出「兩岸同胞是一家人」的理念。「家」 是闡發親情、互愛的場所,不是計較利害得失的地方,所以不需顧忌國際禮儀,不必當心外交成敗;尤其大陸對台灣必須有「以大事小,以仁」的胸襟,秉持「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態度,共同達成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大計。有關「同心共建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之具體作為:
(1)透過文宣、教育,消除兩岸因內戰累積的仇恨心理興敵對意
識。
(2)兩岸領導人同時宣示:不以武力解決兩岸争端。
(3)建立兩岸領導人或軍事主管機關間「熱線」制度。
(4)成立兩岸軍事論壇與智庫,研討軍事互信及安全議題。
(5)加強兩岸退役將校聯誼、推動軍事學校員生、基層軍官交流
互訪。
(6)劃定非軍事地區,建立軍事緩衝地帶。
(7)慎選軍事演訓地區,預先相互告知,並派員觀摩。
(8)建立指揮、通信、管制、後勤等協定,實施聯合軍事演習。
以上議題因係學術性討論,不便作成任何協議,但彼此內心都有默契。
3、「南海争端」究應如何處理之商討:國防大學有某教授提出『南
海爭端』,其實中國大陸當前面對的不止是南海争端,東海的釣魚
島,西南的克什密尔國界、雅魯藏布江水壩,都是爭端,都是必
須面對的問題,如何處理,就兩岸來說,我個人以為應該本着「兄
弟鬩於牆、外禦其侮」的精神,共同面對。
不過,處理的方式則必須運用美國哈佛大學奈伊教授所說的:軟實力、巧實力,不能專橫的使用武力,至少在2030年前,千萬不能對外動武。
所謂巧實力,就是硬實力、軟實力的巧妙配合運用,什麽是硬實
力,就是軍事、經濟的實力;什麼是軟實力,就是先聖孟子所說
的:以德服人的王道思想,古兵學家孫子所說的:上兵伐謀,不
戰而屈人之兵的思想。以軍事實力發揮威脅、鎮壓作用,並為外
交,經濟之後盾,支持外交、經濟政策之推行,同時運用軟實力,
折服對方屈從我之意志,實現我們的願望、完成我們的目標。
(二) 拜會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
首先我們說明此行的目的;在籲請兩岸領導階層,積極進行協商: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想與大陸軍事學術界及軍中退伍將領溝通觀念、交換意見。並就國防大學座談作簡要報告后,鑑於台辦是兩岸協調、談判第一線的指導單位,提出兩點建議:
1、為了達到國家統一的主要目標,不必斤斤計較細枝末節的一時得
失:記得1997年在上海與汪道涵 先生談「一個中國」的問題,汪
先生以相互包容、彼此接納的精神,很乾脆的說:「一個中國不代
表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代表中華民國,是兩岸同胞共同締造的
一個統一的中國。」事後媒體公佈,兩岸譁然,台灣方面,認為
是大陸誘騙技倆,不要輕意上鈎。當時李登輝執政,台獨心態作
祟,藉故推拖,我們完全理解;大陸方面也表示反對,讓我們百
思不得其解,事後私下得知,確有中央政治局,某位老先生提出
質疑,認為不能接受「兩岸同胞共同締造的一個統一的中國」的
說法。我們以為:當時如果當時就能接受這個原則,進行協商,
今天的兩岸可能完全改觀。
2、在國家統一的大前提下,當機會出現時,要即時掌握,不要猶豫,
當機立斷:剛才說過的事例,我不再重複,網路上有則故事,很值
得我們警惕!說有位青年哲學家,英俊瀟灑,一天,有位美女上門
求婚,說:娶我吧!錯過這個機會,你會後悔的。哲學家看這女生
也很滿意,答應說:我考慮考慮!女生留下地址很快離開了。哲學
家於是展開調查、研究、分析、比較,發現利弊相等;於是,再研
究兩案相等時,如何抉擇?幾經研究,認為應該選擇沒有經歴過的
案,未婚他已有經驗,决定娶她,立即按她留下的地址趕到她家,
出來應門的是一位長者,哲學家說明來意後,長者說:你遲了一步,
我女兒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
(三)拜會政治協商會;在政協曾就「一國兩制」問題提出討論,我們認為「一國兩制」是可以進一步探討的,兩岸目前就是兩制,問題在於「一國」,我們認為「一國」必須是中華民族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秦、漢…以降,兩岸共有、全球華人同屬,諸先烈賢浴血奮戰、綿延締造的「中國」,這樣才名正言順、才符合民意。
俞正聲表示:一定要兩岸同胞先建立「軍事互信」的認知之後,才
能落實;他呼籲先從民間做起,透過海基、海協兩會協商,創造有
利條件後,自可水到渠成。
(四)拜會軍事委員會 中共軍人委員會副主席許其亮上將在軍委會貴賓
室,會見我全體團員,對我們的到訪,除表歡迎、敬佩之外,對兩
岸關係的穩定,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更使兩岸的和平發展邁進新的
里程碑。在一萬年前,臺灣海峽是不存在的,兩岸是連在一起的,
兄弟本應常常走動,兩岸本是一家親;因此,我們反對「臺獨」,
堅持「九二共識」;固然打仗是軍人的天職,但是「止戈為武」,追
求兩岸的合作、和平,才是我們最終目的;只要臺灣不獨立,沒有分裂思想,沒有美、日外力介入,我們是絕對不會動武的。
我們建議中國大陸在2030年前乃至2030年以後不宜對外(包含南
海争端、釣魚台争端、台灣海峽)輕意動用武力。道理很簡單,僅
提出以下幾點說明:
當年、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先生曾大聲疾呼:要我們韜光養晦,
並且說:當前世界上真正關係全局,具有全球性、戰畧性兩個問題,
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發展問題、或者說經濟問題。也許有人以
為我們已經邁過韜光養晦的階段了。真的嗎?目前國際間議論紛
紛,猜測中國大陸什麼時候,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
國,最權威、全球知名、總都設在紐約的高盛公司說:2027年中國
大陸經濟實力,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今年初,美
國16個情報機構聯合公佈:也認為2030年的前幾年,中國大陸經
濟實力將超越美國。面對如此激烈競爭,全球宣揚中國威脅的關鍵
時刻,我們能趾高氣昂、作威作福嗎?其實,我以為鄧小平先生說
的韜光養晦,不是謀略、也不是指時段,而是指:為人乃至治國應
有的修養,我們應全程施行。
其次,世界知名的學者保羅肯尼地在其名著《大國興衰》中說:政
治、軍事實力有賴於經濟,一個國家行使並保持全球霸權的能力,
最後取决於經濟實力。在我們經濟實力,尚未領先,具有堅實的基
礎,而人民生活亦未達到均富的水平時,我們能貿然對外行使武
力,影響經濟發展嗎?
美國,季辛吉新近出版的《論中國》,在結論中提出:歴史會重演
嗎?說兩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崛起,其實力足以擊敗每一個單獨
鄰國,但是如果所有鄰國聯合起來反對它,它則處於嚴重的危險境
地!審視當時20世紀,英、德競爭關係,很像當前21世紀,美國
和中國關係。人家已經把陰謀說得很清楚了,眼看我們當前面對的
問題,都是美國人蓄意、挑撥制造的,我們能不善為處理周邊關係,
小心因應,巧為面對嗎?
(五) 其他拜訪的一些單位:除以上會談的幾個單位外,也拜會了總政治
部、民革(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黃埔軍校同學會等單位,就兩
岸歴史淵源,地理環境,多年來兩岸關係的檢討輿展望,與當前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等項,交換意見,今天限於時間未便作詳細報告。
五、結語
退將大陸行,雖然行前曾向國安會簡報,我們仍定位於私人活動,在
大陸所有拜會,一定聲明我們係私人性質,不代表任何官方,亦未經任官
方授權、授意。自負一切言行責任。
在大陸所有拜會的言論,堅持的立場:始終把握住民國38年(西元
1949年)以前,自堯、舜、禹、湯、周、漢、唐、歴代相傳,諸先烈先賢浴血奮鬥,綿延締造,兩岸共有,全球華人同屬的中國之高度,不卑不亢,依情、依理交換意見!
我們在大陸交換的議題、意見,認為同樣有向政府建言的必要,乃於返台後不久,即向國安會簡報,俾能引起共鳴,擴大影响!
中國國民黨自來即以國家統一為目標,兩位故總裁、總裁,一生憂心、追求的也是國家統一,李登輝繼任之後,極盡諸般手段,分化、破壞,歪曲,希望開闢出一條台獨路線。陳水扁更自嗚得意的說:「我最大的成就,就是綠化了中國國民黨」,我們正統、忠貞的黨員,必須提高警覺,撥亂反正,規復一貫的追求國家統一的目標!願我們老伙伴們共同努力!
敬請指教,敬祝各位諸事順心,健康長壽!謝謝!
2013年5月22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