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總統大選後向馬總統建言
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主席團主席 許歴農
恭賀馬總統漂亮的驘得了這屆總統大選,這是馬總統個人的勝利,也是中華民國的勝利,更是中國國民黨思想理念的勝利!
馬總統承認:未來四年將承受「歴史評價」的壓力,我們認為今天的「瑣言」、「瑣事」,都是明天的「歴史」,我們今天的建言,未必能代表全民的意旨,但一定是歴史的主流,從源頭流向永遠!我個人年事已高,特別請到王教授、陳將軍同來參與,作為歴史的見證。
沒有報告之前先向總統作三點說明:
我今天建言的時間是30分鐘,我請求准許我先報告,再請總統訓示:
我報告的部分有談到過去的事例,是為說明道理,我請求不要視為陳舊、保守,「道理」是沒有時間性的。
我的報告,純屬建議,我們堅信總統心裡認定的道理和我們完全一致,採納不採納,我們都不介意,且會一貫的擁護您,當然我們還是懇請您採納,因為這是對歴史負責!
下面是我們的建言:
一、中國歴史,文化的傳承與發揚:第一項建言也是我們今天建言的主軸就是:「馬總統未來四年,必須旗幟鮮明的負起中國歴史、文化傳承與發揚的使命。」從民國七十七年(西元1988年),到民國九十七年(西元2008年),李登輝、陳水扁相繼執政20年期間,對中華文化的斲傷,對中國歴史的扭曲,必須從速“ 撥亂反正”,使歸還正統,恢復原形原貌。
二、中華民國是中國歴史的正統: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到台灣,原本堅持、也是極應堅持的:就是中華文化主流的傳承,中國歴史正統地位的維護。不料至李登輝先生執政時期,媒體陸續出現:指大陸中共為中國,而自稱台灣,以自外於中國。個人曾在「國家統一委員會」,多次以副主任委員身份,嚴正指出:這是政治陰謀,台獨的第一步,政府亟應明令導正,以免誤導,當時無任何人(包含主任委員李登輝)發言反對,但政府亦未採取任何措施,如今已積非成是。非大力導正,無法挽回。馬總統重視歴史定位,其實馬總統個人的清廉、正直、無私、以及夫人的樸實、誠懇、移風異俗的風範,已經在歴史上獲有空前美好的定位,今後馬統統應該追求的是國家的歴史定位。
三、三民主義是中華民國立國的根本:中華民國憲法開宗明義第一條就明示:「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三民主義雖是將近 90年前,孫中山先生的講稿,由於時代的變遷,或許有某些主張未必能合乎時代潮流,但其基本精神卻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的經典,李登輝任黨主席時在國民黨中常會以三民主義「思想陳舊,教學績效不彰」提出「廢教(大專院校及高級中學不再有三民主義課)、廢考(國家考試、大學聯招不再考三民主義)、廢名(全國三民主義研究所全部改名)」的議案,本人曾以中常委身份堅决反對,惟當時全體委員均保持沉默,李登輝主席以「只一人反對」,裁决通過施行。如今正統國民黨光復政權,重新執政,應請即早恢復三民主義原有地位。
四、「不統、不獨、不武」應再加解說:總統提出的「不統、不獨、不武」,也許為刻意模糊,未曾詳加解說,經常引起很多誤會:國統會早年曾正式通過一個中國的定義,意思說「一個中國,兩岸有不同解說,我方認為一個中國就是1912年國父孫中山先生創立的中華民國,主權涵蓋整個中國大陸,目前治權僅及於台、澎、金、馬及其他有效管轄地區,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大陸也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前不久看過王曉波教授一篇文章說:”不統”是指治權的不統,”不獨”是指主權的不獨,”不武”是指不以武力解决兩岸當前和未來的任何争端。我覺得很值得總統參考。
五、導正李、扁政治(台獨)思想之影響:常言道:「為政在人」、「用人唯才」,政府官員之啟用,固不宜拘限於派系、政治色彩,唯才是用;但必須認同中華文化、中華民國。李、扁執政20年後的今日,各級政府官員、社會意見領袖,乃至各大媒體記者,很多都受李、扁政治(台獨)思想薰陶,國家意識模糊,資訊鑑定,價值判斷,乃至意見簽報,也都受到嚴重影響。據傳在這次選舉初期,有某位人士,以國民黨中常委身份,傳達各助選團體,不要有國旗、國民黨任何標誌,以免影響投票意願,這位人士不可能有任何政治意圖,祗是個人政治判斷覺得應該如此,這種現象對國家確實非常危險。導正之道,唯有從教育、訓練着手。李登輝(台聯黨)至今仍保有李登輝學校、民進黨有凱達格蘭學校,兩位蔣總統時代,也設有各項訓練機構,經常召集各機關學校幹部,重要專家、學者,乃至由選舉產生之地方首長民意代表集訓,至李登輝就任後,始逐漸廢除,由李登輝學校取代,我確信類似訓練,應與 「極權」、「民主」無關,政府或國民黨是否應該恢復必要訓練,敬請總統作長遠考量。
六、修正各級學校文、史教材:李、扁20年,在「去中國化」的前提下,對各級學校文史課程大幅刪改,幾成「台獨」的文宣教本,危害極為深遠。(這方面郝前院長蒐集資料甚多。王曉波教授親身參與工作,更有深入之研究) 教育為百年大計,事態嚴重,請總統儘速諮詢郝、王兩位先生,從速處理、有效挽救。有關文史課綱,建議趁實施12年一貫國教,而一併重新修訂,最為合理、最能爭取時效。敬請總統慎重思考。
七、重視媒體功能善加運用:媒體是社會教育、政府政策宣導(民意導向)的重要工具,誠然,基於新聞自由,政府不應控制媒體,但政府不能不運用媒體,當今公私團體,幾乎都掌握有自已的媒體,就是法輪功也有「大紀元」作為喉舌,台北某些大型公園,都經常會發現「大紀元」,世界各大城市如美國紐約街頭、車站,隨處可免費取閱;經國先生時候,國民黨除有自已的各類媒體外,並經常接見報刊負責人如王惕吾先生、余紀忠先生晤談,並提名參選國民黨中常委;國際間,美國的廣播(美國之音)、網站、新聞處遍佈全球,唯獨我們中國國民黨、政府目前沒有任何可運用的媒體,任憑民進黨掌控的「三(立)、民(視)、自(由時報)」,地下電台,橫行無忌、為所欲為。長此以往,國家前途,實在不堪設想,我們誠懇建議儘速恢復以往各項媒體,責成主管單位善加運用,以發揮教育、宣導功能。
八、籌建台灣光復紀念館:民國一○四年是台灣光復70周年,為使台灣百姓深切瞭解:沒有全國軍民八年的浴血抗日,獲得最後勝利,就沒有今天民主、繁榮、進步的台灣,故建議籌建紀念館,以宣揚台灣人抗日史實,體現對日抗戰與台灣光復的關係。
九、妥善研究兩岸關係之建立:最後想向總統報告兩岸關係,總統曾多次提出「建立互信」,我們認為建立互信之前,自已必須建立共識。首先,應該確定:現在兩岸關係究竟是敵對關係,還是友好關係?因為李、扁20年政治(台獨)思想的影響,目前觀念非常混淆,依社會輿情、媒體報導的態度、用詞,無分藍、綠,很多仍把大陸視為敵人。政府態度也相當曖昧,2月16日 陳毓鈞教授在《中國時報》觀念平台,發表專文說:「去年,中國大陸在其國防白皮書中,首次宣示願和台灣商談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我政府毫無回應,還對退休將領訪問大陸諸多批評指責。」他認為:「軍事互信機制祗是安全協議,並不等於統一協議,是兩岸要維持和平的必要條件」;去年(2011年)7月26日 ,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上將,訪問中國大陸返回美國,在紐約發表感想說:「非常欽佩歐巴馬與胡錦濤兩人的高瞻遠矚,促成中美軍事互訪,以增加相互瞭解,避免因誤解而衝突,未來双方關係,必然更加緊密」。照說從民國78年「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廢止以後,兩岸關係,早該不再是敵對關係。上述現象之產生,顯然就如前面所說的幕僚人員對資料鑑定、價值判斷、乃至意見簽報所造成之偏差。理應及早導正。其次,國家目標是「統」,還是「獨」;馬總統可以說「在我任期內不談統一」,可是,國家沒有任期,國民黨沒有任期。必須旗幟鮮明,不能長久模糊。客觀分析:大陸、台灣相隔一衣帶水,近在咫尺,搬不開、移不動,無論從血統、文化、風俗、習慣、歷史淵源、地理環境判斷,兩岸統一是天經地義的事。沒有任何替代方案。其實,統獨的分裂,是選舉活動逐漸造成的。嚴家淦擔任行政院長時,主張台獨人數的百分比祗是個位數,李煥時候也祗百分之十幾,郝柏村時候百分之廿幾,目前據說已達百分之四十幾,李、扁時期,成長之快速,令人心驚!實際上,無論國家戰畧、經濟實惠,國際關係,大陸的重要性高出美國很多(詳細分析曾於去年四月依戰略判斷程序完成書面報告透過國安會及總統府秘書長轉呈)。早年兩位蔣總統一貫堅持國家統一,令先翁鶴齢先生更具體的提出「化獨漸統」,我們覺得「化獨」之道,除教育、文宣(社會教育)並用外,各級政府首長,應發揮個人魅力,運用社會各項民間活動,善自勸說。特別中央黨、政機關官員暨各級民意代表,尤為重要。至於與中國大陸的定位,我們建議以「世界上祗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一中各表),台海兩岸都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領土、主權不容分割。在這個基礎上,兩岸各自維持現狀,軍事、經濟相互支援,外交、政治共同參與。」為主軸,進行溝通,時機成熟,兩岸共同宣佈。此案不僅對台灣無任何傷害,且可獲得甚多實質利益。
以上拙見,敬請 鈞裁!
2012年2月24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