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
憲政興革與國家建設研究委員會第188 次會議專題報告
台海兩岸的昨日、今日、明日 報告人:許歷農
一、前言
趙理事長要我在今天的座談會上向各位報告“ 海峽兩岸近年來的一些情况與變化”,其實這都是我們親身經歴過的,我祇是替各位重新作個整理,簡要的提出來請各位先進指教。我的報告共分為兩大部分其一為台灣方面,另一部分為大陸方面,重點放在大陸方面。
二、台灣方面
(一)兩蔣時代的經濟起飛
當年,臺灣在苦難中,經過兩位蔣總統領導,勵精圖治、慘澹經營,經“375減租”,“農地放領”,“耕者有其田”三階段,沒有流一滴血的完成了土地改革;建立加工出口區 、工業園區、科學園區,完成了工業化。再經過九年國教、十大經濟建設,使臺灣進入現代化。很快的登上亞洲經濟四小龍之首,國際上普遍流傳著“臺灣錢淹腳目” “臺灣經驗”、“臺灣奇跡”。 台灣當時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両蔣時代的兩岸政策:堅持國家統一,曾因應大陸情勢,先後提出 “反攻大陸” 、“光復大陸國土” 、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在聯合國大會曾為反對兩個中國,不惜退出聯合國。
(ニ)李登輝時代的明統暗獨
民國七十七年元月蔣總統經國先生逝世,李登輝由代理暨兩次當選先後執政十二年,代理階段,言行非常低調,曾多次表示:”我一生最敬仰的兩個老師一個是上帝,另一個就是經國先生” 等到正式當選,很快變臉,先著手“分化”工作,製造人事矛盾,使相互牽制,彼此顛覆。接着提出“台灣生命共同體” 、“中國國民黨也是外來政權”鼓煽本土意識。提出“戒急用忍”、 阻止兩岸經貿交流,提出“臺灣地位未定論”、“兩國論” 為“台濁”製造理論基礎。
任內自稱“台灣之父” , 任滿扶植陳水扁以“台灣之子” 競選總統。繼續圖謀實現台獨陰謀。
(三)陳水扁時代 “子” 承“父” 業
陳水扁在李登輝操弄下,當選就任後,與李登輝關係,雖亦偶有 “父子”反目,反唇相譏的時候,但基本上是“子”承”父”業,在李登輝既有的基礎上,續謀台獨之實現。特別在 “去中國化” 、“抹煞中華文化” 、“簒改中國歴史” 、顛覆國父孫中山先生暨兩位蔣總統的歴史地位,與民間的信仰,著力最深,影響最大。
任滿之後,終因貪汙、洗錢有據,東窗事發、身陷囹圄。
( 四)馬英九時代撥亂反返正
民國97年(2008年)國民黨提名馬英九競選總統,高票獲勝,贏回政權,馬英九就任之後,雖受金融風暴沖擊,獨派勢力掣肘,但將近四年來無論國際關係、經濟發展,社會治安乃至社會福利,仍獲得亮麗的政績,特別是兩岸關係,護致空前的改善。令人振奮。
惟李、扁先後執政達20年之久,目前政府官員,社會楨幹,媒體記者,很多都是在李扁教育薰陶下成長,他們提供的資訊,作出的建議,有意無意的很多仍存有“李扁” 時代的觀點,馬總統的作為,言語,常有某些偏失,很多都是受到這個影響。今後,希望馬總統能慎思、明辨,把握正確的國家目標,政治方向。以免重蹈覆轍!
二、大陸方面
(一)初期的政治局面
1949年10月中國大陸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後,隨即連續展開“清算鬥爭”、“三反五反”、推行“三面紅旗” 運動,包含“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1966年更出現所謂“十年浩劫” 的文化大革命。真的陷大陸同胞于水深火熱之中。不止是“民不聊生”幾個字可以形容的。根據國際媒體的報導,死於非命的數以千萬計。直到 1976年毛澤東死後,1978鄧小平繼華國鋒之後復出掌權,局面才逐步改變。
(二)改革開放
毛澤東 1976 年 9月去世,生前給華國鋒重託 “堅持以階級鬥爭為綱,繼續執行文化大革命。” 華國鋒 1977 年 2月以「兩個凡是」向全國民眾發出號召:“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逾的遵循;” 。
當時, 鄧小平在葉劍英,陳雲、李先念等大老的支持下提出“實踐是檢騐真理的唯一標準” , 挑戰“兩個凡是” , 纏鬥經年,直到1978年底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先後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尊重群眾首創精神,走自己的路,不以書本做教條,不照搬外國模式”,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獲得全面的支持,才算穩住了大局。
接著,“摸著石頭過河” ,小心翼翼的解除了人民生活禁錮:廢除「路條」,「糧票」制度,解除人民家庭生產的限制,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包產到戶(分田到戶),停止階級鬥爭,之後更逐步改變經濟制度,實施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塲經濟,成立經濟特區(如深圳),引進外商、外資,實現鄧小平所說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應先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富起來,逐步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三)兩次質疑
目前台灣政治人物,經常提到「靜革命」,我覺得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才真的是「靜革命」,從1978年提出「改革開放」悄悄地、很快顛覆了毛澤東建立30年的社會制度、經濟制度,經由小康社會,目前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期間祗曾經經過兩次質疑:
1990年2月22日,北京某大報發表了一篇看來很有來頭,很具權威性長文:批評:為什麼要“取消計劃經濟,實行市塲經濟,” 提出姓“資” 還是姓“社” 的質疑。意思是我們究竟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 ?一時大陸報刋,紛紛提出“捍衛社會主義” 的呼聲,致人心惶惶,社會擾攘。直到1992年元月,鄧小平以88歲高齢,毅然南巡。在深圳發表重要談話:指出計劃經濟、市場經濟都衹是經濟手段,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國家可以而且應該實施市場經濟。才結束了這場風波。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的決定。
真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姓“資”姓“社” 的問題剛剛平息,1996年,社會上又出現姓“公” 姓“私” 的質疑,意思是我們究竟該實施公有制,還是私有制,當時社會主流思想,仍然保留著共產主義,不容許有私有財產的的觀念,爭論不休,社會動盪。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去世,1997年5月29日江澤民發表“5。29” 講話,強調“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大膽運用” 並指出“實踐証明,我們這樣做,沒有離開社會主義,而是腳踏實地建設社會主義,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真正活躍和興旺起來” 平息了第二次風波。直到現在我們沒有再發現重大的問題。
(四)五個改變
從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三十多年的經營,我個人以為中國大陸至少已經有了以下幾項顯著的改變。
1:由“霸道思想”轉變為“王道思想”,所謂霸道就是先聖孟子說的“以力服人”王道就是“以德服人”。
從1949年至1979年,三十年中,中國大陸幾乎都處在“以力服人”的征戰之中,諸如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在朝對美作戰,1962年的中印邊界爭執對印度作戰,1969年的中蘇邊界爭奪珍寶島對蘇作戰,1979年越南懲罰戰爭對越作戰。至於海峽兩岸更是戰火不斷,像登步島之役、古寧頭之役、大二擔(島)之役、南日島之役、東山島之役、大陳島之役、八二三炮戰等,連年戰火,民窮財盡。然而,改革開放之後,三十年來中國沒有發生過任何戰爭,鄧小平先生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指出;現在世界上真正關係全局帶有全球性、戰略性的兩大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是發展問題。
2:由“階級鬥爭”轉變為“和諧社會”。改革開放前,社會上乃至各級政府都堅持以“階級鬥爭”為綱,提出並施行所謂“不斷鬥爭論”,年年鬥、月月鬥、日日鬥。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先生說,目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不再是階級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後的社會生產力的矛盾。故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逐步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3: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改革開放前,中國大陸實施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先生認為“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都是經濟手段與社會性質無關,社會主義國家可以而且應該搞市場經濟。
4:由主張“均貧”轉變為主張“均富”。改革開放前,主張“一窮二白” 提出“越窮越革命”社會上普遍尊重“三代貧農”。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先生認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逐步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認為我們目前還是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必須擺脫貧窮落後,由農業社會轉為工業社會,由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
5:由破壞中華文化轉為發揚中華文化。中華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流,儒家思想又以孔孟思想為中心。大陸1966年開展的文化大革命以“批孔揚秦”為重要項目之一,“孔孟學說”亦為破四舊的對象。改革開放後,特別是最近這些年全國大學均設孔孟學分,中小學生又開始讀中華文化教材,在世界很多國家設立孔子學院,積極弘揚中華文化。
(五)三大指標
經過改革開放脫胎換骨的轉變後,中國大陸展現了驚人的成就,先後完成了多項傲視全球的世紀工程,包含高原鐵路(青藏鐵路)、長江三峽水利工程及三峽大壩、跨海大橋(東海大橋)、離岸港口(洋山港)等,完成了諸多太空計畫包含有載人航太、太空行走、探月工程等。 經濟上的成就尤為出色,我試就經濟上常受人關注的三大指標作個今昔對比:
1:國內生產總值(GDP)。1978年(改革開放的前一年)國內生產總值為453億美元,2010年為60400億美元。(超越日本為全球第二,日本為58000億美元)
2:進出口貿易:1978年為206億美元,2010年為29700億美元。
3:外匯存底(儲備)。1978年為15億美元,到2011年7月為31975億美元(全球第一第二為日本11355億美元)。
不過以上這些都是硬體的建設和數據,而軟體(人民對國家的信心)更為重要。 孔子說過“民無信不立”,我們試就人民對政府的向心,看看大陸近年的實況。2006年6月法新社公佈:美國研究機構,針對全世界態度與觀點調查,發現中國大陸人民對國家現況滿意度逐年都有大幅提升:2003年為48%,2005年為72%,2006年為81%。大幅領先美國的29%,日本的27%。2008年奧運前後,類似的國際性調查更高達86%,比排名第二的澳大利亞的61%高出25%。這是中國歴史的新頁。
(六)一個難題
目前,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世界,特別是美國,指控中國大陸的焦點,就是「不民主」。按照西方的標準,民主重要的形式:是多黨政治,領導人由選舉產生。這使中國大陸百口莫辯。
西方國家認為任何國家,都必須遵循西方發展的道路,中國將一定緊隨西方的腳步,發展成一個西方式國家。觀察大陸實際發展狀況,難免大失所望,
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一開始就提出“走自已的路,不以書本做教條,不照搬外國模式”顯然大陸發展方向將不同於西方
美籍趨勢大師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在他所著<中國大趨勢>中曾說中國正在形成,一個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垂直式民主,意思是決策是由上而下,而決策形成的過程,則是由下而上,透過各級民意機關(人大,政協),各參政黨派,各省市參事室,由調研所取得之民情民意,經由參政議政進言獻策之管道,逐級反映、磨合形成共識. 作為政策的方案,人事的决策。
他並鄭重強調垂直式民主之優點
(一),政治人物可以放下一切為選舉的思維,作長遠的政策規劃.
(二)政策不是由對立的政黨或政客相互傾軋形成,而是由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運作過程中得到的共識
(三)政策可以一貫執行,推動.不會因選舉或政黨輪替而停滯,中斷或改變.
(四)各級領導人(包舍國家領導人),不必經由相互鬥爭的選舉產生.領導權建立在政績而非選舉
究竟大陸的政治發展,何去何從好像真的很難捉摸。我們且拭目以待。
四、結論 未來的希望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曾說:軍事和政治實力都有賴於經濟實力,一個國家行使和保持全球主導權的能力最終取決於國家生產力、經濟實力。
中國大陸目前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根據美國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2010年預測中國經濟實力將在2020年超越美國,美國高盛公司2008年預測中國經濟實力將在2027年超過美國,瑞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認為如果中美雙方保持現在的增長率,人民幣對美元的滙率每年升值5%,中國的經濟實力將在2016年超過美國。綜觀上述預測,中國將遲早超越美國領先世界。
1920年代(80年前)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預言,“19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
作為自漢、唐以來,即為世界的重心,1820年代(清,嘉慶、道光年間)我們國家年生產總值(GDP), 仍佔世界37%左右,(今天稱霸全球的美國最高時候祇27%,目前衹20%)從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以後,受列強侵畧壓迫一百多年的炎黃子孫,我們衷心企盼中華民族能重新站起來,發揚 “天下為公” 的王道文化,領導人類進入 “大同世界” 。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